前 言
生活中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被鲜为人知的疾病所困扰,生活因罕见病而变得与众不同。
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,旨在唤起全球公众对罕见病及罕见病患者深切关注。2025年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”,中文为“不止罕见”。

罕见病案例
患者陆某,女,62岁,因双下肢膝部以下无力1年入诸城市人民医院,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积症。
这是一种罕见的、中枢神经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软脑膜下、脑组织、脑神经和脊髓表面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。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听力下降、小脑性共济失调、脊髓病,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认知障碍、膀胱功能障碍、嗅觉障碍、瞳孔不等大、感觉障碍,少见表现包括颈痛、背痛、吞咽困难、双侧坐骨神经痛及下运动神经元体征等。

收治后,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刘力带领医疗团队完善磁共振及腰椎穿刺术,快速确诊并给予治疗及康复训练,最终逐渐好转出院。
中枢神经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医学的突破,更是社会的理解与支持。
罕见病的定义与现状
罕见病,是指发病率极低的疾病,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.065%到0.1%的疾病或病变。这些疾病往往具有遗传性,且大部分属于慢性病,常常危及生命。
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种类超过7000种,但仅有5%至10%的罕见病有药可治。在中国,收录的罕见病有121种,如“白血病”“瓷娃娃”“渐冻症”“白化病”等,罕见病患者总数超过2000万,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。
罕见病病因是什么
约80%的罕见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,其他原因有感染、过敏性反应、免疫异常等。
约50%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;约30%于5岁前死亡;常累及人体多器官、多系统,呈慢性、进行性发展,多为终身疾患,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罕见病的挑战与困境
罕见病患者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。由于罕见病的发病率极低,很多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缺乏治疗经验和研究,患者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。

此外,罕见病的治疗药物往往价格昂贵,且很多药物并未纳入医保,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。同时,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不足,也导致患者在就业、教育等方面遭受歧视和排斥。
罕见病的预防
罕见病常常是遗传性疾病,约 80% 的罕见病与遗传基因缺陷相关。面对罕见病,预防比治疗更重要!我们应该积极落实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政策。
一级预防:即婚前孕前预防
避免近亲结婚:近亲结婚会增加遗传病的风险。
适龄生育:高龄产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概率升高。
孕前检查:进行遗传咨询和携带者筛查,识别潜在的遗传风险。
补充叶酸:孕前及孕后三个月补充叶酸,预防神经管缺陷。

二级预防:即孕期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
产前筛查:进行孕妇血生化指标、染色体异常和NTD筛查。
产前诊断:对高风险孕妇进行绒毛或羊水穿刺,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检测。
三级预防:即新生儿进行筛查
新生儿筛查:出生后对新生儿进行先天缺陷筛查,早期发现并干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