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道蛔虫病

类别: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:2020-01-13 浏览人数:0


什么是胆道蛔虫病呢?

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的一种最严重并发症。蛔虫进入胆道后,多数停留在胆总管,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,蛔虫很少进入胆囊,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。

多见于6~8岁学龄儿童、农民和晚期孕妇。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,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。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,大哭大叫,十分痛苦。若治疗措施跟不上,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,甚至危及生命。

一、病因:

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,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,如高热、腹泻、饥饿、胃酸度降低、饮食不节、驱虫不当、手术刺激等,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,上窜胆道;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、有钻孔习性,在胆管炎、结石及括约肌松弛时更易引起成虫钻胆。窜入胆道者80%在胆管内,可为1~100余条。蛔虫进入胆道后,其机械刺激,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,出现胆绞痛,尤其部分钻入者,刺激症状更频发,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,症状可缓解或消失。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,其尸体碎片、角皮、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。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,故甚少发生黄疸,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,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、肝脓肿、膈下脓肿、胆汁性腹膜炎、急性胰腺炎、胆道出血、中毒性休克,以至死亡。

二、临床表现为:

1、腹痛:

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,病人面色苍白、坐卧不宁、大汗淋漓、弯腰捧腹。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,但也可突然缓解。

腹痛多为阵发性、间歇发作,持续时间长短不一,疼痛过后,可如常人安静或戏耍,或精神萎靡。这种症状是胆道蛔虫病的特点,有助诊断。

2、恶心呕吐:

常有发生,多在绞痛时,相伴发生,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。有的为“干呕”,病人不能正常进食。

3、全身症状:

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,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、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。如并发肝脓肿、膈下感染、败血症等,则出现寒战高热,甚至中毒性休克等。

三、治疗:

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,仅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。

㈠中西医结合治疗

1.解痉止痛针刺:鸠尾、上脘、足三里、太冲、肝俞、内关等穴,宜配合应用。亦可用耳针肝胆、交感、神门、肾上腺等穴,或埋针,或施电兴奋,均有良好效果。

常用药物有:阿托品、654-2等一次性肌注或静脉注射,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。绞痛剧烈,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、异丙嗪、苯巴比妥等。

2.驱虫排虫:用阿斯匹林0.5g,3次/日 和食醋100~150ml,加温水服, 均可制蛔。排虫可用胆道排虫汤,效果较满意。此外,还可用33%~50%硫酸镁10ml,3次/日。症状消退后,仍须坚持利胆排虫1~2周,同时用甲苯咪唑200mg顿服、或驱蛔灵驱净肠道蛔虫,直至粪便虫卵转阴。

    3.消炎利胆:病初可暂不用抗生素,如并发胆道感染则使用抗生素。胆道排虫汤也可抗炎,感染重时可加用清热解毒药。同时给予去氢胆酸、胆酸钠、消炎利胆片等。

    4.维持营养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:对胆道感染者,全身中毒症状严重,或腹痛、呕吐频繁或出现并发症者,应予以禁食、输液、给予维生素,并根据血化学补充有关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的药物。必要时给予氨基酸、输血、血浆等。

    5.经纤维十二指肠镜,置于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,对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或钻入胆总管内的蛔虫均可取出。

㈡手术治疗

    手术指征:①本病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、胆囊炎,非手术治疗中病情恶化者;②本病合并肝脓肿、胆道出血、腹膜炎、败血症、中毒性休克者;③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或胆道蛔虫与结石并存者;④非手术治疗5~7天不能缓解并有病情恶化者。基本手术方式为胆总管探查、取净肝内外胆管中蛔虫或结石、引流胆管,以减轻中毒症状。胆囊一般勿需切除,除非病变严重,或为蛔虫侵入者,应切除胆囊。情况不允许者应行胆囊造瘘。对所出现的有关并发症均应作相应处理。

四、预防:

1. 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清洁。主要是饮食不讲卫生,误食含有蛔虫卵的生冷食物。城市儿童相对少见,但饮食不讲卫生,如生食未清洗干净的黄瓜、甜瓜等水果。预防主要是要讲卫生,勤洗手,生食水果宜清洗干净。

2. 蛔虫症好治不好防。好治是说优质的驱虫药疗效好,副作用少。不好防是说蛔虫卵经过许多途径都能进入人的肠道,例如经过污染的食物、污染的双手、污染的水源,都能造成感染。所以预防初次感染、重复感染都很重要。因此要做大量的工作,才能杜绝蛔虫病,如消灭苍蝇、蟑螂,做好粪便的管理、水源管理和食物管理,教育孩子不要随地大小便,饭前便后坚持洗手,常剪指甲,不吮手指,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,或用消毒液浸泡。如能认真做到这些,就不会再感染蛔虫卵。

五、怎样能知道宝宝肠内有蛔虫?

许多家长,特别重视孩子面部上的虫斑(单纯糠疹)、眼睛上的巩膜蓝斑、手指甲上的白斑,和嘴唇内侧面的粟粒点,其实这些局部改变与肠蛔虫病的关系不大,不能仅凭这些改变就认定孩子肠内有蛔虫。最可靠的证据,是孩子近期排过蛔虫或吐过蛔虫。如果没有排出蛔虫或吐蛔的病史,那就得做粪便显微镜的检查,如果发现有蛔虫卵,即使只有一个,也应该定为孩子肠内有蛔虫。但一二次检不到蛔虫卵,也不能否定肠蛔虫症的存在。